谁才是新能源汽车第一城?
关于“新能源汽车第一城”桂冠争夺战,贯穿整个2023年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令人难忘的去年2月,在地方“两会”召开的第二天,有关西安以年产101.5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成绩,一度超越上海成为“新能源汽车第一城”的报道层出不穷。年中时分,上海以超过西安18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的优势,重新夺回榜首地位。然而,到了第三季度,深圳异军突起,使得这场竞争变得充满悬念。
又是一年2月,2023年度“新能源汽车第一城”桂冠归属也已有了最终结果。
上海、西安、深圳,风水轮流转
一代人,有一代人的车轮。
燃油车时代,提及汽车城往往会先想到美国底特律、德国斯图加特、意大利都灵等老牌汽车发祥地,聚焦国内便是孕育中国70年汽车工业的长春,以及武汉等汽车重镇。
国际经验表明,汽车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最佳动能之一。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出行理念的改变,如今的汽车产业风向标,已经指向了新能源。
从特斯拉中国落地上海,并迅速在中国掀起新能源toC潮,霸榜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。借此,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建明透露,2020年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共完成产量23.86万辆,同比增长1.9倍,产值达到663.64亿元,同比增长1.7倍。
换言之,彼时几乎每五辆新能源新车中,就有一辆源自上海制造。
而随着“神车”五菱宏光MINI EV在2020年7月上市,柳州这一西南小城迅速跻身新能源汽车重镇,2021年间完成生产48.1万辆新能源车,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(352万辆)的1/7。
只不过仍难敌特斯拉在新能源市场的绝对实力。
这一年,仅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完成交付48.413万辆汽车,产量是2020年的两倍,叠加上汽系在沪产量,2021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63.2万辆,再度稳坐“新能源第一城”。
进入2022年,一边是上海受困于疫情影响制造业停摆,一边又是比亚迪业务调整与销量爆发,作为比亚迪除深圳总部外最大的生产基地所在地——西安,在这一年快速崛起,一举夺魁。
站在2024年初回望近两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仍然赞叹不已。根据其每月发布的产销数据来看,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,比亚迪每月都在刷新上一月销量新纪录,一路由月销5万余辆,至2023年12月其新能源乘用车全系销售高达34万台,同比增长45%,首度月销突破34万。
至此,2023年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300万辆,反超特斯拉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冠,并带动深圳、西安、郑州、合肥、济南、长沙等城市的产量激增,其中位于西安高新区的比亚迪生产基地12月单月产量就已突破10万辆,而其济南工厂全年产量也已达24万辆。
而作为比亚迪总部所在地的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自然水涨船高。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,过去一年其新能源汽车产量在上一年87.47万辆的基础上暴增104.2%,折算下来已突破178万辆。
这一产量远超上海(129万辆)和西安(不足百万辆),使深圳荣膺2023年度“新能源第一城”的称号。
头部城市逼近目标,合肥、柳州虎视眈眈
近年来,电气化、智能化席卷汽车业,颠覆的不只是产业链,事实上还改变着产业布局,从投资蔚来一夜崛起的合肥,到拥有比亚迪最大汽车产业园的西安,再到因宁德时代吸引上汽及其产业链集聚的宁德,越来越多新兴城市正抢抓窗口期,以新能源汽车行业拉动整个城市能级的提升。
仅以深圳为例,2023年8月,《深圳市加快打造“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”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(简称《行动计划》)出台,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超200万辆,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。正因如此,深圳成为继广州、上海后第三个提出这一目标的一线城市。
而在过去一年间,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就已达178万辆左右,正无限逼近200万辆年产量目标。在此基础上,2023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53万辆,约占全国总量的26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11月末,一汽先后与深圳市人民政府、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未来将围绕汽车产业及相关领域,在创新研发、生产制造、营销推广、社会事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,携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(详情可点击查看:一汽南下,意欲何为?)。
叠加广东省现有的比亚迪系、广汽系以及小鹏汽车等多家主机厂逐渐壮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量,或有望提前实现《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中提及的“至2025年,实现汽车产量超过530万辆,占全国汽车总产量比重超过18%,其中新能源汽车超过300万辆”。
有意思的是,广州市发改委曾在2022年3月发布《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根据发展目标,到2025年,广州全市汽车产能突破500万辆,其中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00万辆,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。
这意味着,仅广州、深圳两地目标就已突破400万辆,叠加佛山、肇庆等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广东省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或有望冲击500万辆。
不过,相较于目标200万辆的广州、深圳,合肥和柳州同样对争夺“新能源第一城”的地位虎视眈眈。
根据合肥市政府于近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,在江淮汽车、大众安徽(详情可查看:大众在合肥造了个“狼堡”)、蔚来、比亚迪、长安等6家龙头企业的带领下,2023年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万辆,位居全国前五。
图片来源:大众中国
而未来两年,合肥将全力打造“新能源汽车之都”,优化整车、零部件、后市场“三位一体”布局,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在2024年突破120万辆,并在2025年进一步攀升至300万辆(详情可查看:合肥市:力争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)。
与此同时,广西柳州致力于打造成为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,立志到2025年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投资1000亿元以上,全产业链产值5000亿元以上;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超300万辆,整车企业实现产值超2700亿元,从而带动产业链实现产值超2300亿元。
如若全部达产,合肥、柳州将远超深圳、广州以及上海、西安成为新兴“新能源第一城”。
超2000万辆产量目标与1500万辆销量预期
文至此处,不难发现,仅深圳、广州、合肥、柳州四座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就已突破千万辆规模。
事实上,伴随楼市萎靡,汽车产业跃升成为中国重要经济支柱,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视为布局未来的关键,而这些在近期公布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一斑。
不只是上述四座城市,经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我国有26个省市或地区公布其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,除前文提及的上海、深圳、西安、合肥、柳州等地外,不乏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沈阳、重庆、四川成都、湖北、广东等老牌汽车重镇,更有宁波前湾新区、福建(宁德)等新兴城市地区。
汇总来看,至2025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突破2200万辆,其中,合肥、柳州、深圳、广州、西安、上海及重庆在内的七大城市产量目标就已经突破1300万辆。
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欣欣向荣,但我们仍需冷静看待这一发展预期。
2023年的开局并不顺利,但即便是在众人高呼“生存难”的声音中,中国汽车产销历史上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。全年产销分别实现了3016.1万辆和3009.4万辆,同比增长11.6%和12%,是继2017年达至2900万辆后,再次刷新历史,亦是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水平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有别于过去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翻倍式增速,2023年新能源汽车无论是销量增速还是渗透率增速都呈现放缓态势。中汽协数据显示,2023年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.7万辆和949.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5.8% 和37.9%,市场占有率达到31.6%,仅高于上年同期5.9个百分点。
在此背景下,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中,即便计入出口量,到2025年,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规模也不过1300余万辆,直至2030年,这一规模才将攀升至2200万辆。
放大整个车市,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曾于2023年6月公开表示,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500万辆,其中,中国达到1500万辆,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。
这将意味着,终端市场需求都与上游产业发展规划之间将存在至少500万辆的预期差值。
对此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,不应只看政府目标产能,还需看各企业在当地规划以及该企业发展前景。
尽管大环境车市在2023年创下新高,且在诸多专家学者、研究机构认为,今年或将延续这一历史最佳成绩,甚至有望再创新高,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亦不可逆,但正如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其各自企业公开信中所传达的:2024年将迎来更为激烈的车市竞争。
相较于政府端的欣欣向荣,生产端对于未来规划便显得格外谨慎。
仅以合肥、柳州为例,相较于柳州的豪言壮志,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,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潜力更大,拆分来看,合肥未来2年的增长将来源于比亚迪汽车的100万辆、大众安徽10万辆以及蔚来NIO Park 24万辆,叠加2023年的74万辆产量,保守估计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将在2025年达至200余万辆。
显然,这一数值依然与合肥设下的300万辆目标存在不小差值,但在武汉、重庆退居二线,上海增长乏力的时代背景下,合肥的崛起已势不可挡,接下来或有望与深圳、广州一决高下。
在经过2023年一整年价格厮杀之后,行业洗牌速度不断加快,越来越多的边缘品牌正在上演汽车产业的“敦刻尔克”大逃亡,未来汽车产能势必将加速向头部车企所在地所倾斜,若闲置产能无法被盘活,城市规划恐难以为继。不过,我们仍需肯定的是,新能源汽车发展仍在以远超预期般节奏快速发展着,500万辆产量与销量的差值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被消除。
期待2025。